星期三, 24 4 月, 2024
作家 按職位 陳靜儀

陳靜儀

12 帖子 0 意見
A Designer, Translator & Curator.

Breaking the 4th Wall: 在戲劇、電影與資料視覺化敘事設計的應用

圖片來源:itl.cat 打破第四牆?什麼是第四牆? 「 第四牆 」一詞是源自劇場。在大多數現代劇院設計中,舞台將由三個物理牆以及一個看不見的、虛構的第四面牆組成,這第四面牆將劇中角色的世界與觀眾的世界區分開來。在大多數的寫實和自然主義的戲劇中,演員在演出時假裝觀眾不存在,觀眾則只是坐在觀眾席觀看演出,台上的角色並不會、或不能與台下觀眾互動。 Breaking the fourth wall,打破第四牆是違反在戲劇中普遍採用的表演慣例,這是一種越界。角色透過跟觀眾對話,表達一種喜劇效果,或是讓觀眾關注戲劇性,或是角色藉此表達出內心話。除了舞台劇外,第四牆的概念,也延伸到其他媒體,例如電影、電視、遊戲或書籍。 當角色認知到觀眾的存在時,第四道牆就打破了。

利用 3D 錯視設計推動交通靜穩化

近年來看到不少道路標識利用3D錯視的設計,目的要減緩行車速度。日本東京推動的交通靜穩化 (Traffic Calming) 中,對於減緩行車速度有幾種不同的解法: -3D錯視的假分隔島-讓道路變得蜿蜒-人行道以不同顏色與塗料區隔等方式-或組合以上。請參考:Traffic calming in Tokyo 交通静穏化 圖片取自:東京の都市デザイン 據報導,臺北市政府2018年也推動「3D立體行穿線」,也就是彩繪斑馬線,利用視覺效果吸引駕駛人注意減速慢行,不過試辦一年後評估,只有前兩周整體煞車率,從八成提升到八成五,後來又降回去(-->詳細報告未載)。國內有學者提出可能會造成駕駛人急煞的危險,但並沒有研究證實這一點。

深偽訊息如何影響2020年的美國大選?

在臺灣,政府才剛要(慢了)正視假新聞 (fake news),但深度偽造(deepfake,簡稱深偽)技術已成熟。 技術一:文字為基礎的技術,讓真人說假話連結:論文與展示影片 https://youtu.be/0ybLCfVeFL4 技術二:眼見不能為憑之「變臉」連結:珍妮佛勞倫斯的「史蒂夫布西密」化先看第一支:https://youtu.be/VzhN7LyNJHs再看原版:https://youtu.be/9Oqor9NVm4Q 之前看過馬克祖克伯被深偽的影片,但這個被「史蒂夫布西密」化的珍妮佛勞倫斯,表情較多,看起來有點厲害,但是當頭部有較大的轉動幅度時,仍然有破綻。

我走過的那些城市

透過街道,可以深刻地體驗一個城市,並了解珍雅各 Jane Jacobs 在<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>裡,所形容的「有機」。

Netflix 與 iTunes 的電影封面

我蒐集了全面啟動裡的陀螺、瘋狂麥斯的方向盤和鬼店的斧頭...

200歲的維爾納色彩命名學

兩個世紀前還沒有電腦的時代, 藝術家和科學家如何分類、命名顏色? 畫家 Patrick Syme 於1814年, 根據地質學家 Abraham Gottlob Werner 的作品, 出版了一本美麗的書「Werner’s Nomenclature of Colours」。 書中將顏色分成十類然後編上數字編號(共110個顏色), 透過一段混色概念的簡短描述, 再以動物、植物、礦物舉例。 例如薰衣草紫(Lavender purple) 描述「薰衣草紫,由藍色,紅色和一點棕色和灰色組成。」 動物:「孔雀蝴蝶上部翼的亮斑」 植物:「紅丁香。淡紫色報春花。」 礦物:「鋰雲母」 達爾文在1820年於小獵犬號航海擔任隨船博物學家時, 採用這本書的色彩命名來描述他記錄的顏色。 兩百年後 Smithsonian Books 重新出版了這本書, 引發了大眾重維爾納色彩命名學的興趣。 而芝加哥設計師 Nicholas Rougeux 最近發布了一個網頁互動版, 互動版上加上了動物、植物和礦物相對應的照片。 並製作、分享了顏色的data sheet, 其中包含了對應的 Hex 色碼。 Nicholas Rougeux解釋: 「我喜歡為舊作品注入活力,並以不同的方式探索它們。」

古畫的落款是Logo,仇英是種Brand

上次看完鄭問展後還接著看了故宮兩個展,其中「偽好物–十六至十八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」十分有趣。「偽好物」就是臨摹真跡到具有一定的水準,而產生藝術價值的假畫。蘇州在明清時代是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書畫造假中心,這裡賣的假畫統稱為「蘇州片」。當然就像現代仿品有A貨,B貨,C貨,偽好物就好比是A貨。最初臨摹作品廣布流傳有傳播教育藝術之美的用途。像清明上河圖有許多仿本較為熟知。而仇英是其中較知名的畫家之一,其臨摹之作幾可亂真。這次看蘇州片「後期」的展,其中的上林圖,有三種版本的比較。上林圖原本就是有趣的故事內容,從「子虛」「烏有」「亡是」三個虛構人物開始對話。(成語「子虛烏有」憑空捏造的人或事由此來。)策展將上林圖的元人版本、(真?)仇英版本、與(偽?)仇英版本放在一起。可以慢慢比較其中的細節、風格與用色,光是畫樹畫雲就各有不同巧妙,更不用說細看裡面的人物動作和物品,可以讓人賞玩好一陣子。個人覺得這樣「大家來找碴」的方式,做為欣賞古畫的入門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。可惜我錯過了「前期」的展。 網站也有趣http://theme.npm.edu.tw/exh107/SuzhouFakes/ch/index.html#main

世界最美教科書展

平常就喜歡搜集圖文並茂的書,看了日本中小學校教科書覺得想收藏?我想日本人的美感教育與職人精神,從小便慢慢植入思想的深處。他們可以用整頁的篇幅,讓你細看藝術品的細節,再告訴你它的製程。而不是用一個只佔三分之一版面的圖塊,做簡略的文字介紹。 他們將福島核災納入日本發電歷史,加上精緻的核電廠解構圖,告訴你發電流程。台灣教科書可以教我們蘭亭序歴史面向,日本教科書卻把它等比放在書中,教你如何欣賞、書寫與比較字體。然後突然想到,日本節目「自給自足一人農業」,主人翁能夠那麼多才多藝,什麼都可以手工製造,只要把這些教科書都讀得通透,去多方面應用並不是不可能的事。

音樂的視覺想像力

來看看音樂的表情與樂器堆疊的厚度。用視覺的想像力和故事,來訓練如何演奏與詮釋一首曲子,或許是個不錯的方式。

花蓮大地震倖存者李先生的啟發

說真的,我很少用Siri,使用的經驗大概就是無聊的時候,想鬧她一下。不過這次花蓮地震新聞裡,一位下塌漂亮旅舍但倖存的男士活化一個想法。他面帶微笑、語氣淡定地自述驚險的過程說,因為朋友在地震後Line他,所以手機面板亮了起來,讓他能在一片漆黑的環境中找到手機。 於是想,與其被動不如主動。何不呼叫 Siri 呢? 但在地震停電的時候,一定很緊張,尤其如果發生類似那種驚險危急狀況下,沒有事先演練過一定會亂了套。 於是開始練習「在危急情況下」叫Siri打電話。

Translation 譯,釋也

一個看似沒有特定規則、如同墨漬般的符號圖形,它已不是線性或單一詞彙的概念,還包含了時間。
飛越杜鵑窩

「飛越杜鵑窩」設計面分析-形式、內涵與互動關係

電影「飛越杜鵑窩」設計面分析:形式、內涵與互動關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