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取自Wired Magazine https://www.wired.com/2016/11/arrivals-designers-crafted-mesmerizing-alien-alphabet/?fbclid=IwAR0s6jhTUsyqv_W7iOL0s50vePi3QnBbi3XFHpX0bZivkXODMbvZlUtokyY

翻譯課心得之一:Translation 譯,釋也。

對英文這個語言,不能說是有興趣,而是工作與學習新知上的需要,得不斷地接觸。說真的,我們這一輩從國中以來的英語教育到現在,如果要以時間來算,大概符合「一萬個小時」定律,但是為什麼沒有邁向流利英語之路,或許是很多人的疑慮。因為如果用錯誤的英語學習方式進行「一萬個小時」,那麼這「一萬小時定律」便不會是帶你打開成功之門的那把鑰匙。

2017年3月時,還在埋首碩論實驗分析;另一方面,在準備博班的研究主題。網路與資訊發達的年代尋找做研究的資源,的確比起以往要更容易;相對地,龐大的資料量,卻也讓人渴望能有用不完的時間,只希望面對這麼多的英文文獻,閱讀速度能再快一點。雖然網頁與瀏覽器翻譯工具十分便利,但是有英文基礎的人,都知道目前的機器翻譯有很多是語意不通。因為不同語言的詞彙,並不會完全對應,它需要語境脈絡來詮釋,而這也是在師大翻譯達人初階班學習到,最重要的一個概念。在中央研究院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裡,「譯」有三個字義:

1. 翻譯,把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
2. 解釋;闡述
3. 通「擇」。選擇

也就是說,「翻譯」,並不是只把字面上的詞彙語句進行轉換,同時也要進行是語意上的「解釋」。至於譯者要如何翻譯解釋,要視不同文本而定。例如翻譯廣告文案,絕對不會與翻譯學術論文的方式一樣,新聞翻譯或文學翻譯,都需要考慮到其背景知識。但最重要的是,為了什麼目的翻譯?為了傳遞原著的精神?還是為了迎合讀者?為了出版社的需求?還是為了讓著作能較容易地融入各地文化?各有其不同的作法,因此要先確立翻譯策略。

課程的老師指出,他在一些大學的英語系進行授課,還是覺得很多學生的英語很爛,為什麼?他提出了其中一個主因,就是受害於語言對等和標準答案二元論。

剛好就在上完第一堂課後,在Mod上看了「異星入侵(Arrival)」這部電影。首先必須承認,個人是因為電影片名翻譯得不好(無誤~),所以沒有進電影院看,但它是值得被推薦、發人深省之作。如果要用一句白話說這部電影在說什麼,那就是「WOW~一位語言學家拯救了這個世界。」

當然,本片想傳達其中一個概念是溝通的重要性。別說是不同星球,就算是不同語系、文化、國家、區域,都不會有完全對等的語言。如同片中的外星文,一個看似沒有特定規則、如同墨漬般的符號圖形,它已不是線性或單一詞彙的概念,還包含了時間。如果片面的翻譯解讀,將會引發恐慌,甚至戰爭。這就是這翻譯課程一直在強調的,英文好的人,不見得做得好翻譯,除非願意花時間做原文的知識與背景研究,站在原作者與讀者角度進行換位思考,才能做得好這件事。

中研院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:http://chardb.iis.sinica.edu.tw/search.jsp…

附圖引用自 <Wired.comhttps://www.wired.com/…/arrivals-designers-crafted-mesmeri…/